- · 《中国中药杂志》栏目设[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数据库[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收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征稿要[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刊物宗[09/01]
煎煮中药讲究其实很多,做错一步你可能喝的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经常有患者问,中药怎么煮?煮之前要洗吗?要加多少水?煮多久? “先炒后上菜”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用汤剂者,其品虽专,修治如法,但汤剂
经常有患者问,中药怎么煮?煮之前要洗吗?要加多少水?煮多久? “先炒后上菜”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用汤剂者,其品虽专,修治如法,但汤剂草率,水火不利,热者输了,药也没用”,解释中药煎剂的煮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正确煎药。
我。煎煮容器的选择
陶罐、砂锅、搪瓷器皿和不锈钢适用于煎剂容器。严禁使用铁器和铜器。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会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引起化学变化和副作用。
二、煎前勿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洗,因为用水洗可能会失去部分中药水溶性成分,失去粉状药材,失去部分药材辅料,影响药效药。
三、煎前先泡药
中药在煎煮前应在冷水中浸泡约30分钟,并应将冷水涂抹在药物表面,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煮。浸泡时间可根据药材质地及季节温差不同而延长或缩短。例如,花、草、叶药材可浸泡20分钟;根、茎、果实、矿石和甲壳类可以浸泡更长的时间,30-60分钟。
四个。煎剂水位选择
由于煎剂是脱水后的干品,一旦加水使药材细胞膨胀,就会吸收大量水分。因此,煎药时要加足量的水。中间不要加水数次,更别说把药煎干了。加水复煎,干药弃去。每剂药一般煎2-3次,第一煎量可多,一般高出药面3-5cm为宜,第二、第三煎量可稍少,每煎约100- 200mL,一般一日一剂,合二、三剂药液煎服,温服2-3剂。
五个。掌握煎药的热度
煎剂热度分“五火”和“文火”,速煎称为“五火”,文火煎剂称为“文火”,一般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确定,一般药物为30分钟。抗表皮、清热药、芳香药应尽快煎服。第一汤可煮15-20分钟,第二汤可煮10分钟。滋补药先用火煮开后,用文火慢煎,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2-3次,以免烫伤下药。烧焦的药不宜服用。
六个。注意特殊的油炸方法
先煎药
壳药和矿物药因其质地坚实而难以煎煮。应先打碎煎汤,再煎20分钟左右,再加入龟壳、生蚝、生龙骨、生石膏等其他药物。毒药,如附子、附子等,需煎较长时间,煎60分钟左右后再加入其他药物。某些轻重药物,如芦根、夏枯草等,应先煎汁澄清,其余药物应以药汁代替煎剂。方剂应注明“汤代水”。
后期用药
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为有效成分,一般药物要煎至预定量时,放入同一种煎剂中煎5分钟,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凡后用之药物,应先浸后煎。
华化药
凝胶状、粘稠、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茸胶等,应在其他药物中煎服至预定剂量,取药剂,小火煎服,继续煎服。搅拌溶解。
吃药
有些名贵或芳香的药物不宜加热煎煮,应制成细粉,混入汤剂或沸水中,如牛黄、麝香等。 粉剂、药粉和生鲜品的天然汁液还需要服用,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莲藕汁等。
包汤
有些药物对喉咙有刺激性,或容易粘锅,如心怡、车前子、土木香等,建议将药物包在纱布袋中,然后放入锅中并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炸。
另一种煎剂
有些价格昂贵的药物,为了保留其有效成分,避免在同一汤剂中被其他药物吸收,可以分开煎煮,如人参、羚羊角等。
七。是时候吃药了
一般来说,病在上焦时,宜饭后一小时服用;病在下焦时,宜饭前一小时服用;不用于急性和严重疾病;定期为慢性病服用;滋补和泻药应空腹服用;睡前应服用安神药;对肠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应饭后服用。
八、服药饮食禁忌
吃中药,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吃药和饮食禁忌有两个方面:
疾病对饮食的禁忌
水肿、心肾病患者少吃盐;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吃糖;腹泻患者应少吃油腻食物;哮喘患者应避免食用毛发制品(鸡、鸭、鱼、虾、洋葱、大蒜等);肝病患者应避免辛辣食物;肺病患者应避免油炸食品;胃肠道疾病患者应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药物对饮食的禁忌
如果服用含熟地黄的中药,则不宜吃萝卜;如果服用含金缕梅的中药,则应避免喝茶;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时不要吃大蒜;服用含薄荷的中药时不要吃蟹肉。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1/0716/1412.html
上一篇:宣传中医药法 弘扬国粹精华
下一篇:天津市中医康复中心成立 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 |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药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