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仝小林院士:发展中医药,既要“走出去”也要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西医在哪些方面可以结合?如何结合?点击视频,听专家解读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为国际社会防控疫情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中医药的

中西医在哪些方面可以结合?如何结合?点击视频,听专家解读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为国际社会防控疫情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彰显。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中西医如何更好地结合?如何让西方理解中医?带着这些问题,思客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仝小林。

在疫情暴发初期,您提出践行的“武昌模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仝小林:2020年,我在大年三十就去了武汉,待了64天。当时作为国家中药管理局的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共同组长,我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在一线了解疾病情况,实地看病人,二是负责卫健委方案中医部分的制定,指导当地的医生共同研讨这个疾病的性质,共同治疗。

2020年1月26日,仝小林院士(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新华社发

  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武汉的情况大概和SARS一样,病人主要都集中在医院里。我大年初一就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看了几十个住院的病人,其中包括一些重症患者。大年初二,我们去了另一家大医院,希望把几家大医院的情况都摸一下。刚到这家医院时,我们看到发热门诊病人特别多,有很多病人早上4点多钟就来到医院,但到中午了还看不上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治疗不从社区开始做起,不从基层开始做,一旦大量病人发展为重症,无论多少医院、多少医生、多少病床都不够用。所以当时我有一个感觉:一定要把整个重心前移,治疗的重心要下沉到社区。因此我们决定快速在社区展开防控,做好第一道防线,让病人在第一时间吃上中药,我相信这对于密接、次密接以及轻症、普通型患者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按照这样的想法,我们立刻到社区开始布置防控工作。

中西医在哪些方面可以结合?如何结合?

  仝小林:中西医结合是我国非常有特色的医学体系。我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在老百姓的心中中医药有很高威望,因此在我国搞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得天独厚。

  中西医结合,主要是把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西医强调“病”,“病”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中医强调的则是“证”,主要指病人当下的身体证候,但是对疾病完整发展的过程缺乏全程的把控。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中医没有条件对一个疾病展开大规模的研究,缺乏这方面的积累,所以只能针对当下证候,从整体观的角度,从病和人、人和自然的角度来考虑。然而这种思维缺乏一个时间轴,即这个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这样一个时间轴。

  因此中西医结合,就要在疾病诊断的基础上,按照中医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类分期,再把某个“期”里面的某个“证”与西医结合,这叫“病证结合”。

  另一方面,西医强调的是依据一些微观的指标进行治疗,中医讲究的是宏观证候。实际上,中医的宏观证候和西医的微观指标,在治疗上可以互补。因此未来中医药的发展,应该是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利用好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把微观指标和中医的证候辨证体系结合起来,比如现在新药研发技术中的“态靶结合之要”。古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因此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构建这种能治疗微观指标的现代本草,再把现代本草与我们传统的本草对接起来,这样才能有机地整合宏观和微观,统一治疗。

  而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西医逐渐从微观走向宏观,中医也从宏观逐渐关注到微观,中医西医实际上在互相伸手,都在试图找一个结合点。假以时日,对病的微观方面,以及“证”的宏观方面,中西医在我国医疗体系里能够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一起,各自取长补短,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目前外界存在一些对于中医标准化问题的质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仝小林:标准化的前提是对一个疾病的共性和群体性做出总结。古代的中医强调个体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做群体化研究。几千年来,中医都是以开设私人诊所为主,前来看诊的病人非常杂,内外妇儿什么病都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很难针对一种疾病从头到尾地观察,特别是慢性病。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1/0525/1186.html



上一篇:山东省级财政支持实施五大项目助力中医药事业
下一篇:医院新闻 | 我院举办“感受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 |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药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