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有一味中药取名不太雅,善于利水祛湿,去湿气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常来说养生之物的选择都是以“缓和”为佳,但有些时候也需要特殊对待,比如有一味中药古人取名不太文雅,以动物“猪”为名,它利水祛湿之力尤强,被誉“利水诸药,无如此快

通常来说养生之物的选择都是以“缓和”为佳,但有些时候也需要特殊对待,比如有一味中药古人取名不太文雅,以动物“猪”为名,它利水祛湿之力尤强,被誉“利水诸药,无如此快”,而且善于祛湿犹如“秋风扫落叶”。

这味中药就是猪苓,属于多孔科真菌,多见于枫树、桦树、柞树、柳树、槭树的枯根上。因为#中药#猪苓的样子比较特别,所以古代的本草文献中多以“猪屎苓”来命名,当然也有比较文雅的叫法,比如“地乌桃”。

猪苓入药的历史比较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功用载为“利水道”;宋代的《本草衍义》认为“行水之功”较强。总体来说诸多古今学者一直认为猪苓的主要功用为利水祛湿。

而它的利水祛湿之力事比较强的,不仅《本草害利》记载“利水诸药,无如此快”,《长沙药解》提到“利水去湿,较之茯苓更捷”。

《本草新编》认为“凡水湿在肠胃、膀胱、四肢、皮肤者,必须猪苓以利之”,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也从侧面反应猪苓的特点。而就以猪苓在实际中的应用与益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认知。

一、猪苓利水祛湿消肿。

猪苓“利水道”,通顺水湿,而且利水祛湿之力强于茯苓,适合于水湿积聚而肿的人,轻者可以单用;水湿内聚而表现为小肚子膨大而肿,且小便不通畅,可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通调水道,其中《伤寒论》中知名的“五苓”就是以此为基础。

脾是水液上下通行的枢纽,脾胃虚弱容易聚集水液成湿,甚者表现出水肿、小便不通顺,可用上述的方法减去桂枝,共同达到健脾利水消肿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文化中知名的“四苓”。

此外,肾被誉为“水之下源”,因此水液停聚也常与其有关联,但也分阴阳,阳不足者须用猪苓、茯苓、白术、附子;阴不足者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二、猪苓利水通淋。

这一方面益处说出可以让大家对猪苓的另一个特点有所了解,但是涉及的专业知识太多,也是本着学术交流的态度写出,如果看不太明白可以略过本条,我也尽量用最少的语言描述。

猪苓利水通淋,虽然也有部分本草类典籍说可以单用,但多数需要配伍使用,方法大家可以做个学术交流。热淋可用猪苓、生地、木通、滑石;伴有少阳外感可用猪苓、柴胡、茯苓、滑石;血淋用之与茯苓、车前草、白茅根;石林用之与金钱草、海金沙、琥珀。

三、猪苓祛湿气利肠胃。

猪苓祛湿气能清理肠胃中多余的水湿,尤其是水湿充盛而泄泻者,可用猪苓、茯苓、泽泻、厚朴同用,这个方法出自于《丹溪心法》;脾胃虚弱而经常泄泻较甚的人,可用猪苓、茯苓、泽泻与白术同用,这个方法在前边提到过,被称之为“四苓”。

肠胃中寒与湿经常夹杂,如果寒湿偏盛而泄泻较甚的人,可用猪苓、肉豆蔻、黄柏同用,这个方法出自于《圣济总录》。

猪苓的主要用途在于“利水祛湿”四个字,因此不在少数的方法中会用到猪苓,其实用猪苓的方法简单,更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利弊之处。

首先猪苓利水祛湿强于茯苓,因此不在少数的人认为猪苓就更适合于养生,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盲目的看法,因为猪苓利水之力较强,所以不能多用、久用,反之是对精气有一定的损耗。

《本草衍义》就明确“猪苓行水之功多,久用必损肾气,昏人目”,也就是说猪苓用得多或者时间久了对眼睛也是有弊端的。

除了这一点之外,猪苓时“只利不补”,只有利水祛湿之功,并没有滋养的作用;与之相对的茯苓就是“补利兼有”,不仅利水祛湿,还能健脾安神。因此两者的选择也是养生多用茯苓,特殊对待时选用猪苓。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1/0210/605.html



上一篇:中药古今研究:龙眼肉(桂圆)
下一篇:特别报道|中医药深度介入 为救治赢得时间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 |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药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