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中药杂志》栏目设[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数据库[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收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征稿要[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刊物宗[09/01]
最常见的几种中药,怎么吃才能补身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药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民间草医药用的药物称为草药,其中许多疗效好的药物逐渐被中医所常用。 中医有单味药应用的,有多味药组成复方制剂应用的,常统称为“方
中药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民间草医药用的药物称为草药,其中许多疗效好的药物逐渐被中医所常用。中医有单味药应用的,有多味药组成复方制剂应用的,常统称为“方药”。
中药以草药占大多数,故原始称为“本草”。本草学的知识起源于古代,主要随着医疗实践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越多的被实践所肯定了的专病专方,大量的验方,以及老药新用等,亦都可以和辨证论治共同发挥相辅相成的临床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材多为滋补药,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①不要迷信补药,要克服“见药不见人” 的错误观点。②滋补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③要警惕所谓“虚不受补”。
人参
为五加科人参的根。野生者为野山参,人工栽培者为园参。产于朝鲜者为朝鲜参(高丽参)。一般栽培六七年后,在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称为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于糖汁中,再晒干后称糖参(白参);除去侧根、细根,蒸熟晒干或烘干称红参;细根称根须。
本品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皆可应用。
常用量,3~10克。散剂,每次1~2克,日服2~3次。救脱可用15~30克,煎汁分数次服。单服或研粉冲服,或切片含服。
注意事项:①入煎剂一般宜文火另煎。②人参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服用,可能发生头痛、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等症状。③大剂量服用时有中毒致死的报告。④婴幼儿未有虚证者不宜服用。⑤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忌同用。服用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⑥置于阴凉干燥处,防蛀。
大 枣
为鼠李科枣树的成熟果实。又名枣、红枣、枣子。初秋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
本品补脾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常用量,3~12克或10~30克。入汤剂或嚼服。
注意事项:①宜劈开煎服或捣烂。②置于阴凉干燥处,防蛀。
西 洋 参
为五加科西洋参的根。又名花旗参。于秋季采挖生长3~6年的根,除去分枝、须尾,晒干。
本品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用于阴虚火旺,咳喘痰中带血;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津液不足,口干舌燥。
常用量,3~6克,另煎和服或软化切片后含服,或研末冲服。
注意事项:①本品性寒,能伤阳助湿,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②忌铁器火炒,反藜芦,不宜与萝卜、茶同服。③置于阴凉干燥处,防蛀。
枸 杞 子
为茄科宁夏枸杞和枸杞的成熟果实。又名杞果、杞子。夏至前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晾晒干燥,生用。
本品养阴补血,益精明目。常用于肝肾虚损、精血不足所致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疲软,遗精,耳鸣,消渴等症。凡肝肾阴虚等证皆可应用。
常用量,6~15克。嚼服或开水泡服。
注意事项:①脾虚便溏不宜服。②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冬虫夏草
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内为菌核)的复合体。夏至前后挖取,晒干或烘干,生用。
本品补肺肾,止喘嗽。用于①性功能低下。②慢性支气管炎。③肺结核。
常用量,6~15克。研末1.5~3克。炖服或研末服。
注意事项:①有表邪者不宜使用。②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鹿 茸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未骨化的角。又名鹿茸血片、鹿茸片。春季或初夏雄鹿长出的新角尚未骨化时,将鹿角锯下或用刀砍下,称为锯茸或砍茸。在沸水中略为烫过,晾干,再烫,再晾,直至积血排尽为度。用时燎去毛,黄酒润或湿布包润使稍软,切片,烘干。
本品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主治虚劳羸瘦,神疲乏力,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冷带下等。现常用于性功能低下,神经衰弱,贫血等症。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0/111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