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本草精荟》:谈谈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药配伍,自古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具体如下: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

中药配伍,自古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具体如下: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更有甚者,“十八反”已经出现了“连作”现象,比如乌头反瓜蒌,一些人就认为附子(乌头子根)也反天花粉(瓜蒌之根);附子反半夏等。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问题,一直都在束缚着中医的临症配伍用药,甚至制约着中医的发展。虽有无数医家大量实践证明,其可以配伍应用,但直到今天,相关法律法规依然并未做出调整。也正因如此,无数的医疗机构与平台,在医生处方用药时,都会强行制定一些配伍准则,凡是组方应用“十八反”、“十九畏”或“近亲”中药时,审核都是通不过的,这在无形中也为医生治疗疾病,设置了重重障碍,实际也就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到底是哪个朝代谁最先提出的,一直都没有明确说法。

关于药有相反之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有“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之句,虽道出用药之注意,但具体内容与根据还是含糊不清的。

至五代时,韩宝升在《蜀本草》中有言“相反者十八种”,算是“十八反”最早蓝本,然出处与理由也是不清。

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时,就已经将“十八反”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了,相沿至今。

千百年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多信此为戒,不敢轻越雷池半步。就连药房见有“反药”之方,也都会拒绝配药。唯可惜无数有所谓“反药”之良方,因此被束之高阁。而自古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的医者,则更是数不胜数,百口莫辩。

“十八反”、“十九畏”难道真的就不能配伍么?其实,从古至今所用者已不胜繁举,相关之经验与论述更是数不胜数,至于为何不废除此说,无从知晓。也许是某些人过需谨慎不敢纠正,或是出于某种目的不想改变,也未可知。

作者整理了些有关资料,供大家参阅学习:

《普济方》为例,全书共收录方剂方,其中含“十八反”、“十九畏”的内服方有604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为例,全书共收录方剂5685方,其中含“十八反”、“十九畏”的内服方有178方。二书合计共有“十八反”782方,占比8%。

二书具体统计:含“十八反”411方,含“十九畏”414方,即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43方。其中十八反方中:乌头(附子)与半夏同见350方,与贝母同见25方,与瓜蒌同见55方,与白蔹同见63方,与白及同见9方;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逐、芫花同见50方;藜芦与诸参同见43方。至于“十九畏”方则更是不胜枚举。

统计还表明,“十八反”、“十九畏”不但可以配伍应用,而且所治之病,多是痼疾险症,如此宝贵用药经验,实非不应打压,更该大力挖掘继承才对。

再来看历代名家著作中的应用例子: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甘遂半夏汤,甘遂与半夏同用;赤丸,乌头与半夏同用。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五饮丸,即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草与甘遂、大戟、芫花同用。

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润体丸、乌犀丸两方,皆有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的《三因方》中,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的《本事方》中,星附散、趁痛丸两方,皆有半夏与川乌同用。

金代:李东垣的散肿溃坚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的《脉因证治》中,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明代:吴昆的《医方考》中,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后此方又被《医宗金鉴》所收录。

清代:余听鸿的《外科医案汇编》瘰疠门中,亦有海藻与甘草同用之方。

至于近代,几乎所有的中医名家,都在其相关著作中,都用到过“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

既然历朝历代医家都有应用,且经验丰富,“十八反”、“十九畏”之说又何以沿用至今呢?

文章最后,作者分享朱良春教授在它的著作中,关于“十八反”、“十九畏”问题的一些相关论述,希望对后辈学习者能有所启迪与指导。文章摘录如下: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0/1103/459.html



上一篇:中药材市场调查:灾害天气导致减产,动物类药材
下一篇: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堪称“虎狼之药”,这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 |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药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