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古建筑避蠹研究初探以故宫养心殿内檐糊饰为例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虫害的治理一直是传统建筑修缮及日常保养中病害防治的重要内容。明清故宫作为目前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一直进行着各种虫害的治理与预防。近些年,故宫毓庆宫区域本殿西配殿

虫害的治理一直是传统建筑修缮及日常保养中病害防治的重要内容。明清故宫作为目前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一直进行着各种虫害的治理与预防。近些年,故宫毓庆宫区域本殿西配殿、保和殿东庑曾发现白蚁危害并进行治理[1],而以皮蠹、粉蠹、衣鱼、书虱等为主的害虫则更为常见,故宫乾隆花园、养心殿等区域发现了多处此类害虫的虫蜕,采取了化学熏蒸、传统中药避蠹、生物素诱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本文以养心殿区域内檐糊饰虫害防治为例,探讨在当下利用各种化学与生物学防治虫害的同时,借鉴古人的防虫经验,利用传统中草药制作的浆糊,在对古建筑内檐揉浆及糊饰过程中添加到建筑各部位,营造环保节能并对环境友好的避蠹措施,达到了长效防虫的目的。

故宫养心殿一区主体建筑成型于明代嘉靖年间,雍正皇帝继位后开始将这里作为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且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逊位。自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后,确立了以古建筑传统“匠作”工种为基础细化每一个专业的分项研究模式。作为传统营造技艺中的薄弱环节,在此次研究性保护工作中,首次成立裱作专项,以从事与建筑内檐裱作相关的勘察与保护研究。

裱作是一种与书画装裱及传统建筑营造相关的重要匠作。养心殿一区建筑内檐装饰中裱作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顶棚、墙壁、扇、门窗等部位的纸张及丝织物的糊饰,墙壁上的装饰性书画及匾额、挂对等的糊饰。从明末清初到清代各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裱作工艺均可见到,涉及内容极为丰富。裱作组对各建筑室内进行较为详细的病害勘察,发现区域内各建筑内檐糊饰普遍出现了裂缝、离骨、虫蛀等现象,病害达10余种,其中虫害是养心殿区域糊饰最为严重的病害,为各种病害之首。

养心殿一区建筑密度大,封闭区域多,东西配殿与东西围房间形成潮湿狭窄的过道,院内种有树木,环境湿度相对较大。各建筑室内棚壁糊饰、书画、纺织物等有机质文物数量众多。复杂的环境及丰富的有机质文物有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为了摸清虫害情况,对各建筑室内害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详细调查,包括虫害分布、虫害程度、虫害原因、历史上的防虫药物和近代防虫处理等,并于2017年根据虫害情况对养心殿区域实施药物熏蒸,治理后情况有所缓解,但对虫害仍然未放松警惕,一方面进行密切跟踪监测,一方面采取了多种避蠹措施。

1 养心殿虫害分布

养心殿区的害虫以木材、麻、浆糊、纸张、羊毛地毯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根据故宫博物院科技部张国庆老师提供的虫害诱捕调查报告,认为该区域以皮蠹和书虱为主要害虫。养心殿内的害虫分布并不均匀,这与每个房间内文物类别与数量、温湿度、光照及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养心殿仙楼佛堂虫害最为严重。

养心殿仙楼佛堂位于养心殿正殿西暖阁后半部分,以紫檀木7层无量寿宝塔为中心呈曼陀罗格局,二层绕塔南、西、东3面壁上供奉以五方佛为中心的组合唐卡。经调查发现,室内虫蛀严重。佛堂区域自宣统逊位后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室内空气不流通、空间狭窄、光线昏暗,再加上室内有木构装修、棚壁裱糊纸张、书画贴落,二层地面还铺设有羊毛地毯,这样一处食物来源充分、密闭的空间构成了蠹虫滋生的温床。

在佛堂现场发现裱糊纸张普遍有虫蛀现象,孔洞直径为3~5 mm。白樘箅子表面普遍出现顺着木材纹路的贯通虫道,其上还有残留的虫蜕。此外,还有很多排泄孔,经分析认为蠹虫对木材的吸收率不高,故在排泄孔处排出大量的粉屑。在墙面与地面羊毛地毯交接区域处可见大量蠹虫蜕的壳,这类虫子抗寒耐饥能力强,一般幼虫蜕皮多达6~8次,多隐藏在缝隙噬食羊毛类织物中的蛋白质(图1)。

图1 养心殿佛堂室内蠹虫分布图

除佛堂虫害严重外,养心殿其余建筑(如西配殿、西围房、东围房、燕喜堂区域建筑)室内仅部分白樘箅子与木壁板墙上存在贯通虫道,有白色蛹壳,其上裱糊纸张无虫蛀空洞及排泄物。室内包金土墙、墙体的群肩、硬木、油饰或者无麻地仗上的裱糊纸张基本没有虫害。

蠹虫的繁殖能力较强,如书虱的种群发展很快,特别是一些种类(如嗜卷书虱)为孤雌生殖。当条件适宜时,每头雌虫可产卵百头以上,且20多天即可完成一代。温度和湿度对书虱的影响是综合的,一般来说,温度适中(27~30℃)、湿度高(80%RH)最有利于书虱种群的生长。即使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书虱也有很强的适应性[2]。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qikandaodu/2021/0510/1117.html



上一篇:一种去除血渍中药湿巾的制备
下一篇:常用中药在化妆品功效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 |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药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