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通草和木通品种的本草考证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本文通过大量本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品种、药性以及配伍等方面对通草和木通进行考证,从本草文献学角度为通草和木通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本草中关于通草和

0 引言

本文通过大量本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品种、药性以及配伍等方面对通草和木通进行考证,从本草文献学角度为通草和木通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本草中关于通草和木通性状描述的文献记载

通脱木为通草的原名,最早在《尔雅》中就有别名为离南、活兄通草之名[1]。《神农本草经》开始有通草的记载,“通草”,一名附支,味辛平,属于中品[2];吴普曰:“通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文,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青蔓延,出汗,自正月采”[3]。通草在《名医别录》记载为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阳及山谷,元月采枝,通风、阴干。茎面布集细孔,孔通两头,汁白,绕树藤生,含一头吹气,气达另一头则质地良,易称即菖藤茎”[4];《新修本草》(《唐本草》)中记载通草径大可达三寸,约三二枝为一结,枝头含五味。通草子约三、四寸,穰白而核黑,甘甜宜口。南人多称之为乌覆,又名燕覆,如今多言菖藤,覆与菖声相近[5];《图经本草》所注:通草遍布汉中、潞、湖南州郡以及泽等区域,大如拇指,形如藤曼。径大可达三寸,约三二枝为一结,枝头含五味,类似芍药,而又颇类石韦,花开夏秋呈紫色,少有白色,三叶相对。果实形如木瓜,穰白而核黑,甘甜宜口。南人多称之为燕覆。元月、二月采枝,通风、阴干。民间谓之通草者,实为通脱木。易被误称为芍药苗,现多以木通谓之。木通生山侧,心空,叶似萆麻,外形乖巧,常用作饰物[6];以上文献资料只有对药物的名称、性味、功能主治、别名和生长环境的记载,而没有对植物的形态描述。至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才开始将现在所说的通草称为通脱木,文中有对植物形态的描述:“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蓖麻,其茎中空,中有白瓤,轻白可爱,俗称通草”。为改变通草与木通在本草中的名实混淆状况,南唐·陈士良在《食性本草》中首改通草与木通,将《本草品汇精要》对木通的记载和《图经本草》对通草的记载进行了移植[7]。金·李杲《用药法象》称通草为“通脱木”,陈嘉漠谓:“白瓤中藏,脱木得之,故名“通脱”。其药材饮片表面洁白色或微带黄色,密具浅纵沟纹,体轻,质软,有弹性,断面边缘处银白色,髓心具白色半透明薄膜,纵剖时可见薄膜呈梯状排列[8]。以上所述的通草,实际上指的是木通科植物木通而言,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所言通草,实际上为木通科植物木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9]。在明代其已感觉到古代将通草和木通混注与一,名实相乱的做法欠妥,遂将二者分条并列,他明知道明代当时所采用的通草是古代的通脱木,并非木通,但在编著《本草纲目》的时候,却仍然按照古本草旧例将木通科植物木通冠以通草之名。到了清代,有些本草直接记载为木通之名,有的仍沿用《神农本草经》通草之名,同时把木通作为常用名,但《本草述钩元》仍论:“通草,即木通,古方通草即今之木通,俗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10]”,说明混用的现象在清代仍然存在。2015版载《中国药典》所述,通草实为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 K.koch)的干燥茎髓,属五加科植物。收于秋季,按需截成段,未干前取出髓部,理直,晒干。外形如圆柱,直径1-2.5 cm,长20-40 cm。切面白色偶有淡黄色,表面有浅纵沟纹。弹性低,质地松软,易折断,体质轻,断面整齐,色泽银白,中部薄膜直径0.3-1.5 cm,空心、半透明,少有实心者,纵剖面排列呈梯状,无味[11]。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木通是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e(Thunb.) Decne.)、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或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 (Diels) Rehd.)的干燥藤茎。收于秋季,去除旁支,茎部按需截成段,阴干。外形如圆柱,不直,直径0.5-2.0 cm,小于通草,长30-70 cm,长于通草。木通表面粗糙,裂纹沟壑居多,颜色较深,多为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突起。体质轻,质地坚硬,不易折断,皮厚,断面粗糙,色泽黄棕色,黄色颗粒状小点随处可见,射线排列呈放射状,髓小或有时中空,味苦气微[11]。

从上述诸家资料情况看,前期中医药典籍记载的“通草”植物并非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应该是现今木通科植物木通的藤茎。早在宋代《图经本草》和《证类本草》中便有关于通草与木通出现混淆的情况。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qikandaodu/2021/0120/582.html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软骨疾病近20年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下一篇:药学干预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 |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药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