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收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数据库[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栏目设[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刊物宗[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征稿要[09/01]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卫药春秋(9)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十一、设计新工艺在国家倡导的中药科学化的指引下,1950年3月,由在津的广州中医药界发起,创立了隆顺榕中药提炼部,开始研究与试制煎剂代用品,提炼中药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
十一、设计新工艺
在国家倡导的中药科学化的指引下,1950年3月,由在津的广州中医药界发起,创立了隆顺榕中药提炼部,开始研究与试制煎剂代用品,提炼中药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由于提取制剂含量准确,对人的吸收快,服用方便,疗效显著,迅速得到发展。
为了聘任几位药剂师,隆顺榕还专门向天津市工商局递交申请。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工商局来文处理登记单上看到政府批文如下:经联系卫生局该号拟聘任药剂师业已许可,且该药剂师均系中央卫生部公派而来,已向天津劳动局备案。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央对隆顺榕国药提炼部的重视程度。
从1953年开始,隆顺榕提炼部的四位药师开始了中国中药史上的大胆创新和尝试——将传统的丸、散、膏、丹改制成片剂、液剂等剂型。传统的中药丸、散、膏、丹服用不方便,而且见效慢,而当时西药的片剂剂型有服用方便,见效快的特点。王药雨、甄汉臣、张克让、田绍麟四位药师最早提出中药剂型改革,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剂技术,对中药药材的化学性质、药理药性以及与其内含有效成分相适宜的分离萃取方法,反复实验,反复筛选。1953年,位于天津北门外竹竿巷的,四药师中的王药雨、甄汉臣、田绍麟率先进入,研究提取制剂,如水提取、减压浓缩、干燥、粉碎、制大颗粒、制小颗粒、压片、包装,制成片剂,这些基础工序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位于天津大理道的乐仁堂制药厂药研室,张克让、杨清波等药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同样的中药新剂型研究。1953年,隆顺榕药研室同乐仁堂制药厂药研室合并,选址于天津汉阳道,建成隆顺榕中药提炼部。直到1958年,迁入天津雁门路之原黄芪加工厂,即隆顺榕制药厂。
十二、田绍麟
田绍麟,1912年生,云南昆明市人。他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酷爱中医药事业,自幼跟祖上学习中医,曾在上海震旦大学进修医科,后留学法国,1934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药化专业,是中国中药史上第一个留法博士,曾任中央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后在云南省昆明市明德化学制药厂任药师。隆顺榕求贤若渴,因路途遥远,刘华圃特地为田绍麟寄钱过去,让其乘坐飞机从昆明直飞天津以尽快开展工作。
田绍麟对中西药精通练达,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专家。他是中药剂型改革的学术带头人。田绍麟以前曾搞过多项中药研究工作,了解西药药剂学理论,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又精通中医学,因而田药师来后担当重任,对剂型改革工作的选题、设备、人员进行了统筹安排。
当时隆顺榕中药提炼部坐落在天津红桥区竹竿巷2号,不大的小院包围着一座2层楼房,设备非常简陋,一切都是白手起家。那时没有制药专用设备,隆顺榕提炼部开始从东亚毛纺厂买来了日本人留下的制药设备,有一台空气压缩机、一台减压浓缩罐、一台糖衣罐、一台仁丹机、一个干燥箱和五台冲压片机。田绍麟凭借自己精深的医药知识,全身心投入到中药提炼的创新中,开始将传统的丸、散、膏、丹改制成片剂、液剂等剂型。
为提高产品质量,田绍麟一边进行新剂型的研制,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对制药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半,是田绍麟给工人们讲课的时间,内容从制药流程到机器设备,如药物性能、西药怎么做、中药改革分几步走、压片需要几道工序……讲台下的30多名骨干工人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有时,遇到个别情况还要讲到药用植物的质地对制剂的影响。有时还介绍一些国外的制药情况,提高了制药工人对新剂型的认识。田绍麟使隆顺榕的工艺管理成为我国制药业最早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最早的藿香正气并不是液态。开始田药师制作的是藿香正气片,用茯苓做赋形剂,当时压成片剂,装瓶密封后,转天竟然发现药片变大了,倒不出来了。后来经过分析才知道是茯苓作祟,菌丝体膨胀了。但由此田绍麟也得到启发,藿香正气处方搞片剂不合适,还是得搞酊水剂。
继片剂的研制成功,1954年,中国中药史上第一个酊水剂——藿香正气水诞生了。藿香正气水取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的藿香正气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对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造成的头疼昏重、脘腹胀痛、呕吐腹泻有明显的疗效。针对暑天患肠胃型感冒的病人发病迅速的特点,为了尽快缩短病人呕吐、腹泻的时间,田绍麟大胆采用乙醇制剂,将藿香正气散中的姜半夏改为生半夏,将方中的白术改为祛湿能力更强的苍术,使得药效更加明显。
当时,向卫生局申报藿香正气水时,由于处方中写的是生半夏,卫生局不批,说半夏有毒,戟人喉舌,田绍麟说:“出了问题我负责。”其实制作藿香正气水的工艺是生半夏泡透心,按比例加生姜与生半夏同煮,同煮的过程就是用生姜解去了生半夏的毒,所提取的水溶液就是藿香正气水的部分提取液,而残渣半夏也因使命结束被彻底“遗弃”。这项工艺被收入了《中国药典》。
田绍麟退休后返回故乡,独居春城昆明,晚年羸弱多病,生活十分艰难。天津医药界曾呼吁:对于为医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药界前贤田绍麟应给予关照,使其安度余生。卫药界有诗颂田绍麟道:
偏方古散逾千春,正气新剂惠万民。淘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qikandaodu/2020/0901/332.html
上一篇:潜江特产
下一篇:中国药文化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